【《百业经》3】能愿比丘:杀生之报 短命多病

2017-07-14

【《百业经》3】能愿比丘:杀生之报 短命多病

《百业经》是释迦牟尼佛宣说因果的一部作品。其中共有一百多个公案,涉及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仙人、国王、大臣、婆罗门、施主,居民、妓女、猎人等人物,讲述了善恶之因必感善恶之果的因果关系。


(3)能愿比丘


——杀生之报 短命多病


一时,佛在舍卫城。当地有一位财富圆满如多闻天子的施主。他的儿子长大后娶妻,生活美满幸福,美中不足的是膝下无子,因此常常祈祷帝释天 (Sakra Devanam Indra)、大梵天 (Maha Brahma Deva)、土地神、森林神等天尊。妻子终于怀孕,立即兴奋地将好消息告诉丈夫:“我已有身孕,并且感觉右侧偏重,可能会生个男孩。”她同时祈祷:“愿我的孩子将来孝顺父母,行持善法,对整个家族及自己的种姓有大利益。”丈夫听后非常高兴,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妻子身心舒畅,特在房顶盖一雅室:冷暖适度,设备齐全,饮食丰美,音乐动听,舒适惬意。


我等大师释迦世尊及十方三世诸佛,时时刻刻观照着一切众生的苦乐,即使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圣者罗汉也同样于昼夜六时中关注着世间众生。


此时,阿那律 (Anuruddha)尊者用声闻眼观知一位最后有 者已投胎到施主家中,施主及其家人被调化的因缘也已成熟,他们是声闻的所化对境,且应由他度化,便来到施主家,为他们传授了相应的佛法。施主一家对尊者生起极大信心,遂皈依(Sarana)三宝(Ti-Ratana),受居士五戒 (Panca Sila)。施主从此广行布施,求施者络绎不绝,其财富却取之不尽。


一日,阿那律尊者独自一人去施主家。施主惊讶地问:“尊者!您这样的大罗汉怎么会没有侍者呢?”尊者说:“你能否为我找一位呢?”施主马上说:“我家儿媳身怀六甲,若是男孩,一定送予尊者做侍者。”尊者说:“长者既然如此发心,那就一言为定。”


九个月后,一个身色金黄、具种种相好的庄严男孩降生,家人为其举行隆重的诞生仪式。因孩子是家人祈祷了很久才得以满愿的,故取名为“能愿”。施主请来八个保姆,以丰富的营养食品喂养,精心抚育。孩子如海中的莲花般成长起来,学习文学、武术、天文、历算等世间的各种学问、技艺,并且通达无碍。


尊者观察到他的出家因缘已成熟,即著衣持钵到施主家化缘,见到能愿便故意问施主:“这是那个还未降生时您就已答应送给我做侍者的孩子吧!”施主说:“确实是他。”并对孩子说:“在你还未生下来的时候,我已答应把你交给尊者做侍者了。”孩子听后,兴高采烈地说:“这是祖父您对我最大的恩德,我会好好地侍奉尊者。”阿那律尊者将能愿带回经堂剃度。能愿在尊者前皈依、受具足戒、听闻佛法,昼夜不眠,勤于修持。


能愿比丘偶染重疾,父母闻讯带药前去探望,几日后,病情丝毫未减。父母因家务繁忙,即去请示阿那律尊者:“尊者,我们身为俗家,久住寺中多有不便,能否开许能愿比丘回家养病呢?”尊者观知能愿比丘于家中也能证得罗汉果位,就作了开许。能愿比丘在家中,遵医嘱百般治疗,受尽病苦的折磨,渐渐对痛苦本性的有漏之身生起无比的厌烦心,于轮回产生强烈的出离心。他更加精勤修法,最后断除了一切烦恼,在家中证得阿罗汉果。能愿比丘得果后,观察父母及家人的根基并为其传讲相应之法,他们以智慧金刚摧毁了萨迦耶见,证得预流果。能愿比丘以宿命通观知自己前几世皆为人身,但生生世世都感受短命多病的果报,于是对自己的肉身生起厌烦心,遂身体放光、出水、出火及闪电等,示现种种神变后趋入无余涅槃 (Maha Parinibbana)。


之后父母用白、黄、红、蓝四色彩缎包裹遗体,准备抬到尸陀林 (Sita Vana)去。众人使出全身力气皆是枉然:遗体纹丝不动。父母到阿那律尊者前请示,尊者认为也许是能愿比丘前世的愿力所致,复往世尊前呈禀:“世尊,能愿比丘在家中圆寂,但众人无法抬动他的遗体。”世尊对诸比丘说:“罗汉比丘已在家中圆寂,你们应当去供养他的遗体,我也同去。”世尊率众比丘前往,众生主母得知后,亦带五百比丘尼随行,给孤独长者 也带许多优婆塞 (Upasaka)、优婆夷(Upasika)前去。佛与四众弟子集聚在能愿比丘家,众优婆塞请求世尊:我们愿将能愿比丘的遗体抬到尸陀林。世尊允许后,他们将遗体抬到了尸陀林。众人在遗体前发愿,以各种花香等作供养。最后火化遗体,且造了一座遗塔(Cetiya)。当下世尊为四众弟子传无上甚深妙法。之后,诸比丘请问:“世尊,能愿比丘往昔造了什么业,今世虽生在富贵之家却受短命多病的果报?”


世尊言:“诸比丘,前世所造的业,无论是善是恶,其果决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必将成熟在自己的界、蕴上。如云:‘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众比丘,贤劫人寿四万岁时有位国王,其聚乐王宫前居住的大臣有两个儿子。长子对轮回众生的生、老、病、死等痛苦生起厌离心,前去森林静修三十七道品 (Bodhi-Paksika)等妙法,证得无上正等觉的果位,为众生转十二大法轮,此即贤劫第一佛——拘留孙佛 (Krakucchandha Buddha)。次子从小行为放荡,喜欢杀生邪淫等恶行,尤其酷爱打猎,杀害了成千上万条生命。尔时拘留孙佛回家乡传法,其弟也被教化而皈依佛门,并受了居士戒。之后,他发心建造经堂、供养僧众,同时发愿:以此善根愿我生生世世财富圆满,令如来欢喜,并在如来教法下出家,证得罗汉果位!因杀生的果报成熟,他无论投生哪里都是短命多病;以供养僧众及修建经堂的功德而感得财富圆满,闻受如来教言,又在我教法下出家,证得罗汉果位。”


众比丘复又请问:“世尊,以何因缘,能愿比丘的遗体众人无法抬动?”世尊又讲述:“贤劫人寿两万岁时,人天导师、如来、应供(Loka?vidu)、正等觉迦叶佛出世。印度鹿野苑一施主之子长大后出家,最后获证罗汉果而趋入涅槃(Nib?bana) 。罗汉的上师把他的遗体供养起来,并发愿:愿我将来在释迦佛教法下得证罗汉果,入灭时,佛与四众弟子皆来供养我的遗体。因愿力成熟,故今日我与四众弟子去供养那具抬不动的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