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寺历史沿革

2016-12-10
大觉寺历史沿革
  相传,秦王李世民为成就霸业,亲率三军,力克高唐。命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监造高唐州城大觉寺及舍利塔,彰显千秋功业。史载大觉寺为唐贞观年间创建,寺内建舍利塔,塔高三十六丈,平面八边形。经过宋、明、清朝维修,大觉寺成为鲁西北规模宏大的名寺,香火绵延千年。
大觉寺俗又谓之“唐寺”。《明宣德九年碑记》云:“高唐州东南陬有净地焉,周回五百余丈。唐时,有僧于此创立大觉寺以崇奉佛教,又于寺之东北偏建舍利塔。”清康熙年间高唐知州张诗凤有《募修寺塔引》亦云:“••••••唯大觉寺古塔岿然一峰卓尔,晴雨干霄犹堪频眺耳。余朔望躬诣,徘徊瞻仰,而读其残碑所记,乃唐时尉迟敬德将军所监造也”。以上记载了大觉寺及其舍利塔所在方位、建造时间及监造者,寺“周遭五百余丈”,约合65市亩左右。
  宋元祐六年(1091年),大觉寺及舍利塔年久失修,出现破损,寺僧广峭进行修缮。到了元代,大觉寺毁于兵燹,唯存舍利宝塔。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修大觉寺并初创小殿。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主持僧正员法号禧润,在寺前修建草舍三间。过往行人如遇有病,便留住寺内,免费供给饮食汤药;夏天,则设瓜果等供行人解渴纳凉。这样延续多年,寺僧毫不厌倦怠慢。知州王纳考虑到释教之难于没有人才,经慎重访求,请来恩县崇兴寺僧人道瑃,法号玉严者,报上批准,任为主持正员。玉严先世为莱阳人,九岁投礼县三宝禅师落发为僧。玉严精通秘义,净心向佛。王纳认为得人。大觉寺经玉严主持,弘扬禧润之教,香火旺盛,来而问善者络绎不绝。玉严又与众僧共议营建殿宇,召集工匠,伐木运石辇土,而使寺大新,成为较大规模寺院。新建寺院共分前后两院。前建大门,进入大门两旁建金刚殿和天王殿,中间为大雄宝殿。以上为前院。后院为法堂,法堂东侧建观音堂;西侧建禅堂。僧房、廪舍、厨湢、廊庑共二百间列于两旁。佛像尊严,金碧辉煌,幡幢隐映,钟鼓交设。整座寺院绕以垣墙,栽植树木。明永乐十五年丁酉(1417年)春三月,太宗文皇帝朱棣北巡,驻跸高唐,召见玉严询问塔寺情况。玉严回奏说:“塔高三十六丈,广二百五十四尺”。朱棣大喜,赐玉严神僧传经袱。永乐十七年己亥(1419年)夏四月,太子朱高炽(即后来之明仁宗)又一次幸临于寺,祭香烛以供佛,并赐玉严金银钞二十锭。玉严感皇上赐赉之恩,念寺宇重建之难,刊石立碑以志其事。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僧正广瑛创建千佛阁于大雄宝殿之后,峥嵘壮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寺僧正节堂、广和在千佛阁之西建地藏王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州举人梁公奭在寺塔顶部加铁宝瓶,以避龙嫠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寺僧正远尘因寺之正殿长久失修,力募修复,接近竣工,神像庙貌未施藻彩,远尘圆寂。后有福禄和尚接替,又因年荒欠收而终业。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继续进行整修,数月后庙貌一新,并于千佛阁东之配殿塑天仙圣母及眼光、送生、癍疹诸神。清道光九年(1829年)因地震,舍利塔倾斜。道光二十年(1840年)屹立千二百年历史的舍利宝塔至此倾覆。到解放前夕,整个大觉寺已仅余断壁残垣,大部分地基为公用建筑和民房所占。
大觉寺历史上香火旺盛,清代中后期,寺内广场又成为高唐重要的商贸中心,尤以棉花交易最为繁盛。因此,“唐寺棉市”被列为“高唐八景之一”。清代的官吏和文士对此多有题咏。其中,林安居诗云:“利夺蚕桑百万增,秋蝉声里出芳塍。市环白雪农求价,界观银花寺有灯。破晓商来千里客,斜阳影胜六朝暮。尘埃那近菩提寂,孤磬声中悟上乘”。足见古来大觉寺之佛法犹如尘中清光夜钟声。
  18世纪之前,山东高唐为南北通衢之处。有史可查,明、清两朝五帝9次驻跸高唐,有行宫两处,其中一处是县城内的大觉寺。清乾隆帝过高唐驻跸大觉寺,留有《高唐怀古》和《十里园》诗两首。乾隆在《高唐怀古》中写道:“春风偶此经齐邑,行雨非关梦楚王;见说东风待金马,何如盼子守高唐;玲珑日影标穹塔,卫水流波簇远樯;为忆绵驹能变俗,深惭刑措让成康。”可见大觉寺及其舍利宝塔的灵光触动了帝王内心深处的遐思。
2004年开始复建,山东省佛协副会长觉映法师任大觉寺主持。
2006年9月9日,高唐大觉寺方丈院佛像开光暨大雄宝殿奠基仪式在大觉寺隆重举行。
2006年9月,高唐大觉寺念佛堂正式开放,开放以来,全寺僧人都遵奉爱国爱教、真实信仰、弘法利生、服务社会的理念,举办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体现了“人间佛教”的大乘道精神。
2011年1月山东省宗教事务局批复同意设立高唐县大觉寺,将原大觉寺念佛堂升格改建为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