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所有的成长,都是因为站对了地方 如果说“走对路”是走好人生的第一步,那么“跟对人,做对事”就是第二个重要的选项。站在对的位置,向对的人学习,做对的事情,当你有了前行的方向,且思路正确时,坚持才会让你终有所成。 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李稻葵把经济学看作是研究“选择”的一门学科。在他看来,人生最重要的是做好选择,他告诫年轻人不要犹豫,要尽早认准大方向。“消灭犹豫,义无反顾,认准长远,认定自己,然后想方设法找到你要奋斗的那个圈子。跟了那个圈子之后,你会跟着这个圈子不断地往上走。”人生路上,站对位置是很重要的。只有站对了地方,才能减少磕磕绊绊,才能更好地完成目标,实现自己的梦想。 李稻葵为了说明“站对地方”的重要性,还举了一个他非常要好的朋友的故事。 这位同学20个世纪80年代出国,在波士顿上大学。他一早就想清楚要搞金融。他本身是学外语的,他的学校也不是所谓的名校,他怎么能够进入金融这个圈子呢? 每个周末,他坐着公共汽车去波士顿城区。而美国的公共汽车可不是北京上海的五分钟一班而是一小时一班呐!他需要背着干粮、面包、可乐、牛奶,一走就走一天。 去哪儿呢?去波士顿的金融街,那里面有很多基金公司的办公室,还有很多投资银行的分部办公室。干嘛呢?去大厅看门板,记下这些公司的负责人,名字是什么、部门是什么。 找到公司总部的总机,打电话过去,说他要跟史密斯先生谈一谈,他是哪个哪个部门的。总机的接线员一听,这小伙子还挺靠谱,可能是一个业务伙伴,接进去吧。于是这位同学,就通过这种方式,去其中一家公司做实习生了,又过了五六年,经过他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了一个全球“三大”之一的投资银行亚太部的总管,现在已经下海自己创业了,创办了自己的私募股权基金。 在李稻葵讲的故事中,我们发现,一个门外汉要想变得强大,除了要明确自己的方向外,还要主动去创造机会,融入适合自己梦想成长的圈子。因为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没有人会主动来找你的,你要学会主动去找能够帮助你的人。 马云说:“跟着苍蝇你会找到厕所,跟着蜜蜂你会找到花朵,跟着千万赚百万,跟着乞丐会要饭!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勤奋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懒惰;和积极的人在一起,你不会消沉;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 有时候,你之所以平庸,也许并不是因为你缺乏梦想,缺乏实干,而是你不知道如何去做。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积极进取的人,一个非常富有远见卓识的人,那么你一定要跟着这个人一起打拼,唯有如此,你的人生才能变得闪耀。 当年,加入阿里巴巴之前,蔡崇信在瑞典的一家投资公司工作,有6位数的年薪。他去阿里巴巴参观时,马云告诉他在阿里巴巴工作只有500元人民币的月薪,可最后,蔡崇信还是选择了跟随马云,留在阿里巴巴,为什么呢?蔡崇信后来说:“当我与马云见面的时候,我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了。他非常平易近人,还极有魅力,他一直在描绘着伟大的愿景。我与马云之所以合作得很好,是因为对于任何东西马云都没有据为己有的感觉,他也很愿意承认自己的弱点。”他还说:“真正打动我的地方不仅仅是马云本人,也不是他的一两位跟随者,而是马云与一群追随者患难与共的事实……这家伙有能力将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是个有影响力的领导者。马云真的有能力做成一番事业。” 所以,为了让你的梦想有更好的落脚点,为了让自己有展翅翱翔的空间,你必须在追梦路上站对地方,找到生命中的贵人。而这个贵人一定要有足够大的情怀和魅力,他能够让你敬佩,让你从他身上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当年与柳传志、任正非、牛根生、史玉柱、宗庆后、刘永行一起创业的人,也许正是看重了他们身上那种暂时隐藏着的雄伟力量,才决定紧紧地跟随的吧。这些老总,当年都不发达,也曾在逆境中苦苦挣扎。但是懂得跟人的人,一定能够看到他们身上的那种不屈的毅力,相信他们都是有能力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所以才选择了追随。最后,当这些老总终于抓到了好的发展机遇成就了一方霸业时,那些人也都成了企业的有功之臣。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当你有机会走近他的时候,会被他身上强大的吸引力召唤。如果在你的职业生涯里能够有幸遇到这样的人,不管他正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和环境,你都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去接近他,适时地去给予他支持。与高手对弈,你的每一天都会有无穷尽的收获,即使你有可能输了,也虽败尤荣,因为只要你有机会与巨人站在一起,你就已经获得了最初的成功。如果你能在与他相处中培养起他那样独到的眼界和胸怀,将自己锻炼成一个有同样视野和胸怀的人,那么你也将成为一个魅力四射的人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除了找到梦想和努力的方向外,你还要找到这样一个人,他有着高尚的操守,伟大的情怀,视野开阔,格局宏大,气量豪迈……各个方面都闪耀着无穷的魅力,那么就跟紧他。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坚持下去,你的梦想也就不难实现。
每天我们都在尽最大努力去避免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中的各种污染,如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光源污染等。这时不知你是否忽视了另一种新的污染,你的坏情绪,就是一种情绪污染。 情绪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心理体验。无论喜、怒、思、悲、惊,都有其原因和对象。幽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高尚的品德、物质的丰富、文化的繁荣,都能引起人们愉快、轻松的良好情绪;而环境脏乱、虚伪庸俗、文化枯萎等,则可能导致人们厌烦、压抑、忧伤、愤怒的消极情绪。情绪具有两重性:一是两极性,如快乐和悲哀、热爱和憎恨、轻松和紧张、激动和平静等;二是暗示感染性的大小,往往由人们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而不同。 现代心理学告诉人们,人的情绪有两个关键时间,一是早晨就餐前,二是晚上就寝前。在这两个关键时间里,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尽量保持良好的心境,稳定自身情绪,尽量不要破坏家庭的祥和气氛,避免引起情绪污染。假如在一天的开始,家庭某一个成员情绪很好或者情绪很坏,其他成员就会受到感染,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于是就形成了愉快、轻松或者沉闷、压抑的家庭氛围。 任何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每当这时,一是要有点忍耐和克制精神,二是要学会情绪转移。把不良情绪带回家,将心中怨气发泄在家人身上,为一些小事耿耿于怀……诸如此类,都会影响他人的情绪,造成家庭情绪污染。 其实,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需要一片宁静的天空,那么就让我们的情绪在宁静的天空下,得到平复与安宁。 西方有位哲人在总结自己一生时说过这样的话:“在我整整75年的生命中,我没有过四个星期真正的安宁。这一生只是一块必须时常推上去又不断滚下来的崖石。”所以,追求宁静对许多人来说成了一个梦想。由此看来,宁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 可是,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许多人害怕宁静,时时借热闹来躲避宁静,麻痹自己。滚滚红尘中,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固守一方独享一份宁静了,更多的人脚步匆匆,奔向人声鼎沸的地方。殊不知,热闹之后却更加寂寞。我辈之人,如能在热闹中独饮那杯寂寞的清茶,也不失为人生的另类选择与生存。 宁静是一种难得的感觉。只有在拥有宁静时,你才能静下心来悉心梳理自己烦乱的思绪;只有在拥有宁静时,你才能让自己成熟。 宁静是一种感受,是心灵的避难所,会给你足够的时间去舔舐伤口,重新以明朗的笑容直面人生。 懂得了宁静,便能从容地面对阳光,将自己化作一盏清茗,在轻啜深酌中渐渐明白,不是所有的生长都能成熟,不是所有的欢歌都是幸福,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会真实。有时,平淡是穿越灿烂而抵达美丽的一种高度、一种境界。当宁静来临时,轻轻合上门窗,隔去外面喧嚣的世界,默默独坐在灯下,平静地等待身体与心灵的一致,让自己从悲欢交集中净化思想。这样,被一度驱远的宁静会重新得到回归。 你静静地用自己的理解去解读人世间风起云涌的内容,思考人生历程中的痛苦和欢悦。你不再出入上流社会,也就不再对那些达官显贵摧眉折腰,人们不再追逐你,不再关注你,你也因此而少了流言的中伤。当你真实窥见了人生的丰富与美好、生命的宏伟和阔大,让身心平直地立在生活的急流中,不因贪图而倾斜,不因喜乐而忘形,不因危难而逃避,你就读懂了宁静,理解了宁静。于是,宁静成了一首诗,成了一道风景,成了一曲美妙的音乐。 宁静成了享受。这是宁静的净化,它让人感动,让人真实又美丽。 宁静是一种心境,氤氲出一种清幽与秀逸,冉冉上升的思绪逃离了城市的喧嚣,营造出一种自得和孤高,去获得心灵的愉悦,获得理性的沉思,与潜藏灵魂深层的思想交流,找到某种攀升的信念,去换取内心的宁静、博大致远的菩提梵境。 宁静如水,让它拂拭我们蒙尘的心灵,让它涤荡掉我们身上的浮躁、空虚和沮丧,然后叩问自己的灵魂,才能看清梦里的花朵以最美的形式在生活中绽放,听到远方鸟语的天籁之音…… 宁静是福,真正生活在喧嚣吵闹的都市中的人们,可能更懂得平静的弥足珍贵。与平静的生活相比,追逐名利的生活是多么不值得一提。平静的生活是在真理的海洋中,在急流波涛之下,不受风暴的侵扰,保持永恒的安宁。 人人向往宁静,然而,生活的海洋里因为有名誉、金钱、房子等在兴风作浪而难以宁静。许多人整日被自己的欲望所驱使,好像胸中燃烧着熊熊烈火一样。一旦受到挫折,一旦得不到满足,便好似掉入寒冷的冰窖中一般。生命如此大喜大悲,哪里有平静可言?人们因为毫无节制的狂热而骚动不安,因为不加控制欲望而浮沉波动。只有明智之人,才能够控制和引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才能够控制心灵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是的,环境影响心态。快节奏的生活、无节制的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及令人难以承受的噪声等都让人难以平静,环境的搅拌机随时都在把人们心中的平静撕个粉碎,让人遭受浮躁、烦恼之苦。然而,生命本身是宁静的,只有内心不为外物所惑,不为环境所扰,才能做到像陶渊明那样身在闹市而无车马之喧,正所谓“心远地自偏”。 宁静是一种心态,是生命盛开的鲜花,是灵魂成熟的果实。宁静在心,在于修身养性。只要有一颗宁静之心,追求宁静者,便能心胸开阔,不为诱惑所动,坦荡自然。 宁静和智慧一样宝贵,其价值胜于黄金。真正的宁静是心理的平衡,是心灵的安静,是稳定的情绪。 心灵的宁静来自于长期、耐心的自我控制,意味着一种成熟的经历以及对于事物规律的不同寻常的了解。对未来进行抗争的人,才有面对宁静的勇气;在昔日拥有辉煌的人,才有不甘宁静的感受;为了收获而不惜辛勤耕耘流血流汗的人,才有资格和能力享受宁静。
生活中,我们总有太多的抱怨,太多的不平衡,太多的不满足。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假如因为这个而不开心,那就是自寻烦恼。几日的发泄过后,也是无济于事,面对所有的一切都是无精打采的,犹如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总是向生活不断索取着。越是拥有,越是担心失去。生活中的很多东西一旦失去,便不容我们找寻。有时幸福就像手心里的沙,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快。有时幸福就像彼岸的花朵,隐约可见,却无法触摸。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淡然一笑了,当自己冷静下来,最重要的是把心态调整好。 在你跌入人生谷底的时候,你身旁所有的人都告诉你:要坚强,而且要快乐。坚强是绝对需要的,但是快乐?在这种情形下,恐怕是太为难你了。毕竟,谁能在跌得头破血流的时候还觉得高兴?但是至少可以做到平静。平静地看待这件事,平静地把其他该处理的事处理好。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心态是平和的,所接受的一切都是充满活力的。我们心平气和地面对,这样也是爱护自己的表现。每天让自己多一点笑容,让心情多一些开朗,朋友常说的笑一笑十年少,不就是如此吗? 诸葛亮自失了街亭之后,准备撤离西城县。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兵马,气势汹汹地向县城逼近。诸葛亮此时手下只有两千多老弱残兵,可是诸葛亮临危不惧,眼看魏军正向县城蜂拥而来,他却叫人大开城门,在门旁安排了二十来个士兵扮作老百姓扫街,然后他自己衣冠楚楚地在城楼上燃香抚琴。司马懿的部队赶到城门下,看见这样的情景,便认定里面必有重兵埋伏,于是立刻就把全部兵马撤走了。这就是人们熟悉的空城计,诸葛亮用自己惊人的智慧,巧妙的谋划,宁静的心态让老谋深算、谨慎多疑的司马懿上了当。 宁静的心态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其美妙之处在于内心的宁静。所谓心平如镜,就是这种人生最好的写照。但是,平静难得。平静源于内心,它的敌人也源于内心,差不多和它是同根所生。人总是容易受到一些事情的影响,即使不是自己的事情,甚至是和自己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只要是知道了,大脑便会自动对这些事情作一些分析评价,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被迫参与的无力感,让你的心灵很难得到宁静。淡定的人,不在乎太多的身外之物,而是执著于自己脚下的路。 试想一下每当周围的人得到某些成绩的时候,周围的人会对此产生不同的反响。有的人羡慕,有的人赞叹,有的人恭维,有的人感慨,也有的人感到不平衡,看到别人平时和自己差不多,他怎么能干出如此令人吃惊的成绩,我怎么就干不出来呢?也有的人产生嫉妒,没啥了不起,我就是懒得干,要不比他好多了。即使反应不同,但是却反映出了一种情绪,那就是一时心宁静不下来,缺少冷静的态度。因而,一个人没有冷静的态度,静不下心来,就很难干成大事。学会让心平静下来,学会淡化一些仅是路过的景象,因为毕竟那片天空不属于我,我也不想属于那片天空。 如果你不能理解宁静的心是什么,看看下面这个故事:有这样一个香火旺盛的禅寺,当它重建的时候,来了很多工程人员及工程车。寺里负责工程的师父都忙得不可开交,一个小和尚也去帮忙,老和尚突然叫住他,请他进屋去磨剃头刀。他愣住了,这是怎么回事?早不叫磨,晚不叫磨,偏在此时磨刀,外面又这么忙,这时候不去帮忙,他心里急得不得了,可是师命难违,只有遵命进屋磨刀。三两下磨好后,老和尚一看,喝斥道:“你看,这是随随便便磨的,刀两边并没有磨到。你的心不平,所以磨出来的刀子也不平。”小和尚心里很急,一听,赶紧再去磨了一次拿给老和尚看,老和尚又喝斥他:“一看便知没下工夫,随便应付而已,你并没有重新磨过,这刀是补磨的。”这时,老和尚拿出自己的剃头刀,又平又漂亮。老和尚的心是平的,静的,所以磨出来的刀一如其心。老和尚道:“不论再忙,也要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我们是在修心,并不是为了忙碌而忙碌。”心无杂念,凝神安适,要有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拥有一颗平静如水的心,拥有淡定的生活态度,不失为人生的另一种幸福。心灵宁静,人生就犹如明镜一样平光洁亮,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会被摄入其中,映于其上,清晰可见,细致入微。同时,它又不至于扰乱人的思绪,给人生带来苦恼和烦忧。人似乎总是这样,如果对一件事情知道了一点点,便不自觉地追问其过程及结果。所以很多时候似乎无知一些会更加快乐。好在还有大自然的恩赐,人可以在大自然中享受片刻或永久的平静。就像李白《独坐敬亭山》中所描述的境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老子》中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只要我们的心宁静下来,就会在春风中听到青草钻出泥土声,听到柳树抽芽声,听到鲜花绽放声。当我们的心宁静下来,就会在细雨中看到斜飞的燕子是多么的欢快,看到荷叶上的雨珠晶莹得犹如水晶,看到枝头的樱桃滋润娇嫩得如同婴儿的嘴唇。当我们的心宁静下来听风看雨时,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心灵深处还存在着一块封闭着的圣地,如秋月般纯净,如泉水般清澈,充满了仁慈和柔情。
生命有了缝隙,阳光才会照进来。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人生充实圆满,不想留下一丝一毫的遗憾,渴望填满生命里的沟沟壑壑。因此,很多人习惯以“超人”自诩:“我是超人,我要办许多事,我能办很多事情”,大包大揽身边之事,事必躬亲、亲力亲为。 可是,没有人是三头六臂无所不能的,即使再优秀的人,精力和体力也是有限的。什么事情都想干,什么事情都想干好,让自己背负太多,往往身心疲惫而沉重,以致什么事都干不好,遗憾更多。满则溢,盈则亏,自然的法则,无人能够超越。 关于诸葛亮,大家都不陌生。在辅佐刘备的二十多年里,足智多谋、临危不惧的诸葛亮献智献计,鞠躬尽瘁,成为蜀国的一把手。特别是在刘备去世后更是如此,他将行政与军事大权集于一身,事事插手,件件操心,日理万机。 结果,诸葛亮虽有面面俱到之心,却无分身之术,曾经六出祁山伐魏都以失败告终,打了败仗,累垮了自己不说,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人间,三国之中蜀汉最先灭亡。 “出师未捷身先死”,与诸葛亮苛求完美、事必躬亲不无关系。 在这里,不禁要问,你欣赏过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吗?画面上,除一舟,一翁,几笔淡墨之外,空空如也。然而,就是这片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回味无穷的意境,那是一种无言的诉说,诉说江天辽阔、寒意袭人,诉说地老天荒、无奈悲凉……这就是国画的“留白”艺术。 而人生何尝不是一张更大的宣纸呢?别总把自己逼得太紧,给生命一些“留白”吧。因为除了精神和心灵领域,其余领域我们是无知的,即使说有知,我们也不可能把好事占尽,总得留出一大片领域让他人自由往来,各领风骚。再说明白一点就是,人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遗憾,但并非不思进取,消极遁世,慵懒沮丧,驻足不前。从本质上讲,这要求我们权衡轻重、利害、得失,做出正确选择。“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将军奔赴战场,是为了参加一场重要战争,路上遇到一只小兔,为了得到小兔,结果丢掉一场战争,值不值得? 人生要学会留白,圆满未必艺术。舍弃不重要或不宜做的事情,把自己最大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最值得的地方上,如此成功便不再复杂,人生便不再纠结。有些人之所以活得幸福、活得安心,并不是因为他们足够完美,更多在于他们能够把握“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界限,适当给生命“留白”。 国际著名的设计师安德鲁.伯利蒂奥就是因为放弃了“超人”的想法,学会了给生命“留白”的智慧,最终不仅取得了斐然的业绩,还过上了松弛有度、安然洒脱的日子。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做的。 安德鲁.伯利蒂奥曾经以为自己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他除了每天进行设计和研究工作外,还负责公司制度制定、考勤等很多方面的事务,几乎公司的每一件工作他都要亲自参与。整天忙得晕头转向,作品的质量却常常不尽如人意,公司也没有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安德鲁对此很不解,便去请教一位教授。教授给他的答案是:“你大可不必那样忙!关键在于分好工作内容的主次。” 听到这句话的一瞬间,安德鲁醒悟了。原来,一直以来他将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浪费在管理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上,而最重要的设计工作反而只能占用一小部分时间,由于时间紧凑,作品的质量自然就受到了很大影响。从此,安德鲁调整了时间分配,他洒脱地把那些无关紧要的细小工作交给助手去做,自己则把时间集中用在设计工作上。然后,把所有精力拿来思考如何实现与重要客户的交易,以及公司如何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等。 当然,公司并没有因为安德鲁的“撒手不管”而乱成一团糟,或者颓废不前,相反,它焕发出了鲜明的活力,在设计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安德鲁过得逍遥自在,工作业绩却斐然,他还写出了建筑界的“圣经”——《建筑学四书》。 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达和坚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这是一种成熟智慧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的确很多。你不妨开一张清单,将要做的事情设定明确的优先顺序,知道优先做什么,重要在哪里,而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则可暂时放一边,或者交由他人处理。 水墨“留白”,可得磅礴之气;心灵“留白”,叫人聪颖豁达。那么给生命留白,就是充实生命。给生命留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生命就有了缓冲的余地,有了可收可放的活动空间,就可以从容地调整进退,就会滋生出无穷无尽的留恋和回味,天开地阔,心高路远。如此一来,也就赢得了安然淡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