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风易商

首页 > 新闻列表 > 行业新闻 >移动支付换挡 支付宝微信支付博弈三大战场

移动支付换挡 支付宝微信支付博弈三大战场

发布时间:2019-08-16 18:08

李晖

一年过半,复盘半年业务得失与校准下阶段的重点战略成为行业主基调。对于移动支付市场,虽告别了过往几年场景流量的厮杀,但平静之下亦有暗潮。

近期,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密集向外释出支付业务的战略重点和思考,《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发现:双方重点布局多有交集,信号释放亦有对垒,刷脸支付、信用支付、大出行等战场持续升温。

当前,两者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在于:在移动支付快速增速进入有“阻尼”的深水区后,短平快的流量模式正在成为过去时——双方的活跃用户数量均已超过10亿级,绝对增长让位于结构性增长。后移动支付时代,新的增量市场在哪里?

行业换挡期是市场变数多发期,也是破局的窗口期——对于微信支付,“高频”的C端优势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是否仍是万能的?如何在对手更熟悉的B端服务中尽快确立行业影响?而对于“多维”的支付宝而言,在对手转而发力B端时,如何持续找到下沉的突破口,并保持住商业侧能力优势?

流量模式换挡

“微信活跃用户还能增长多少?”这是市场和腾讯内部都关心的一个问题。

按照腾讯2019年一季报数据显示,微信月活用户达到了11亿,同比增长6.9%,QQ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23亿。以13.9亿的中国人口基数看,红利所剩无几。“大家在焦虑我们往哪里走,还能再翻多少?不可能再增长100%了,不然超过中国人口了。”腾讯公司微信事业群副总裁耿志军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第三方机构艾瑞数据显示,2019年Q1,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到55.4万亿元,同比增长24.7%,但增速持续放缓。这种大环境对于全球活跃用户10亿的支付宝,亦是挑战。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陆强华、杨志宁所著《深度支付》一书认为:互联网支付向移动端的业务迁移已渐尾声,移动支付市场将进入一个快速有“阻尼”的发展阶段,绝对用户增量让位于结构性增长,B与C两端需求不再基于简单的连接和支付,而需要更多纵深服务和个性服务。

一位上海支付领域资深从业人士向记者表示:这种焦虑和压力确切说是在产业互联网转型中如何找到新的增量空间,如何提供更丰富和有效的价值。“在人口红利期,做消费互联网可以轻松获得亿级用户,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模式靠流量卖广告,产业互联网则不一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果从商业痛点中看移动支付需要满足的市场需求时,会发现很多线下的商家思考的已不再是单纯的流量问题。

“比如商业场景,一些大卖场生意不好做,但我们调查发现它的流量并不少,缺少的是了解这些流量并促使其复购。比如出行领域,支付宝和微信没有去下沉市场的时候,公交场景刷卡支付也很方便,流量其实一直存在,只是没有被更好的运营。”支付宝IoT(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缩写为IoT)事业部总经理钟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连锁快餐乡村基的营销总监余雪松告诉记者:“以餐饮商家为例,在线下会员到店已经不是目的,重点是会员的二次触达或者与外卖等服务的结合,如果服务能在闭环内打通,就更有商业价值。”

一直以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各有所长。如果从交易笔数看,以“小额高频”为特点的微信支付仍占据较明显优势。根据财付通与支付宝官方披露的2018年度风险事件及客户投诉处理等情况折合的日交易笔数显示,财付通超过12亿笔,支付宝约5.4亿笔。但从市场占有率看,艾瑞2019年Q1数据显示,支付宝和财付通(含微信支付)分别为53.8%和39.9%。结合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二者交易类型和额度特点差异。而这种差异一度也带来了谁更有商业价值的讨论。

这种讨论的背后,显示出为B端提供更多价值越来越被双方所看重。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在国内主要城市,几乎已经没有双巨头某一方未渗透场景。对于双方“忠粉”外的C端,从工具属性看,使用任何一方具有较强随机性。这个时候,价值就反映在对B端的服务和影响。

对于支付宝而言,电商系的基因和阿里系经济体的闭环优势在服务商家的手段上更具协同性。在钟繇看来,当下的移动支付开始从浅层次的流量交换变成帮助商家更好了解客户,提升生意效率和转化能力,通过B去渗透C,线上线下的界限也在模糊。

而自腾讯提出产业互联网转型战略以来,微信支付也开始有意识的强化B端价值,并专门将商业支付的增长情况重点传播。微信支付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拥有如此海量的用户,要想更好发展,必须平衡用户体验和各行业企业的生产效率,这是业务的核心。今年我们通过工具箱的开放能力,对“智慧36行”行业生态进行深耕,做垂直的解决方案。

博弈三大战场

趋势是明确的,那么该从何处破局?

钟繇对移动支付下阶段重点的趋势判断是,OMO(Online-Merge-Offline,线上与线下融合)、信用支付以及刷脸支付IoT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这也是目前支付宝以及阿里生态的长项。

而微信支付公布的年中战略则包括针对免押及先享后付的支付分、刷脸支付、出行、亲属卡等。双方交集颇多。

在上述上海支付人士看来,究其原因,刷脸支付、出行、信用支付一个代表IoT支付形态的未来,一个代表最后一个小额低频场景,一个则关乎商业信用的开发。如果说后移动支付时代还有哪些创新和变数,则可能在这三个战场。

从刷脸支付来看,技术变革一直是影响支付行业格局的重要变量,对新兴支付方式的卡位除了能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更关乎未来行业标准的确立,因而双巨头均无法缺席。在今年4月支付宝推出刷脸设备二代 “蜻蜓”后,据悉微信刷脸支付产品“青蛙Pro”也将在8月推出。

但是在如何看待刷脸支付和资源投入上,双方还存在一定差别。

有聚合支付服务商人士向记者证实:支付宝在刷脸支付上的推广态度更为积极,而微信支付更多作为一种战略防御。据其透露,目前支付宝蜻蜓的投放量大约20万台左右,包括其衍生产品现在通过三个工厂在不停量产。对此,微信支付方面向记者透露:刷脸设备“青蛙”目前市场投放在数千台量级,但这一数据不包括微信支付开放生态当中的85款硬件设备。

对于刷脸支付的坚持,在钟繇看来,不仅因为其代表了一种新技术发展方向,顺应了“支付脱媒”的趋势,更在于优化了商业效率和运营体系联动,成为商户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途径。据其透露,一些线下商家50%以上的会员扩展是来自刷脸支付。

而微信支付同样在会员体系上做文章。其今年以来也上线了“刷脸即会员”的功能,将公号、卡包和小程序会员与刷脸设备打通,在逻辑上其更偏重产品工具特点。微信支付应用副总经理郭润增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服务没法自发增长的时候,就不会花大力硬推。一个好用的工具应该是用完即走的,能解决痛点但不增加负担。

不过,刷脸支付作为新兴手段的不确定性来自于技术创新方对风险把控能力和监管政策弹性。目前监管在这一领域倾向推动商业银行和银联研究发展,但并未一刀切。据支付宝方面透露,其也在与央行保持密切沟通,希望将自身技术储备和探索让监管有更深了解。

据前述聚合支付人士透露:微信支付近期就在针对刷脸支付设备招标TEE (在连接设备中提供一个安全区域,确保敏感数据在隔离环境中存储的保护软件)供应商提高其安全性阿里则拥有自己的TEE。

刷脸之外,另一个战场则是信用支付。蚂蚁金服的芝麻分上线超过四年后,目前终于等到微信“支付分”正式入场。

事实上,由于征信的敏感性和监管因素,腾讯系的“分”产品一直未能找到入场机会。而在此过程中,通过芝麻信用分和花呗支付,蚂蚁金服享受到了信用体系和商业结合的红利。

据记者了解,目前“微信支付分”的主要功能同样聚焦在信用免押和先享后付,但渗透场景还比较有限。如果从分的准确性看,数据除了用户自己的身份信息之外,更多源自微信支付的历史支付数据,更多领域的数据接入仍有缺失,因此其商业化的前景目前还有待明确。对此,微信支付方面回应认为:支付分不是为了做而做,也不会去对比谁做的早,而是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和生态发展的必要性,在最合规的大环境下,利用数据为用户推出最适合的产品。“我们不太希望当用户没有找到使用场景时看到这个分数。”

在钟繇看来,免押金和先享后付本质上都是提高C端体验和改善B端效率。而当信用和支付结合起来时,信用消费可能出现创新点打开商业空间。

在新赛道之外,场景的争夺也并未彻底完结。以私家车出行领域为例,一方面ETC的政策变化使得双寡头此前主推的“车牌付”受到影响,二者亦转向帮助银行发行ETC进行拓客引流。而在公共出行领域,近期,腾讯和支付宝先后公布了最新的乘车码用户数。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腾讯乘车码用户破1亿,覆盖全国120多个城市,支付宝乘车码用户破2亿,覆盖国内200多个城市。此外微信支付的数据显示:交通行业微信支付笔数连年增长率超100%,每月使用微信支付的车主超过1.3亿。据知情人士称:腾讯FIT内部一度对支付宝乘车码用户数据有所怀疑。

对于缺乏社交流量优势的工具如何走向下沉市场和增量市场,支付宝公共出行事业部总经理格言认为:其破局关键在于没有把出行当作一个流量生意,而是把交通运营方作为B端来服务。“如果从单纯用户数大家都接近了天花板,但走向细分的商业领域,天花板远远没达到,如果以县级单位计算的话,中国有2000多个城市,还有巨大增量空间,关键是你为B端带去什么,它是否愿意选择你。”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以上内容转载于新浪网,转发此文仅为传播信息的目的,本网不承担此文的连带责任,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客服,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删除。

×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以便客服与您联系

×
用户登录 店员登陆
电话咨询
400-100-7115
企业微信咨询
在线留言
售后咨询
13502942400
您可以拨打电话或者咨询售后
售后咨询
电话咨询
添加企业微信
为你提供1对1的咨询解答服务